反诈大使也被骗!朱时茂自曝连中两招,骗子连环套曝光
“茂哥,救急!侄子结婚随礼,还差2000块钱!”电话那头是老熟人的声音。71岁的演员朱时茂一听,二话不说让助理转了账。隔天,“老朋友”刘金山的微信又来了:“老哥,我在呼伦贝尔拍戏,急用5000块!”
就是这声“老哥”救了朱时茂——真正的刘金山从不会这么称呼他。一个电话核实,骗局当场戳穿。更戏剧的是,这位刚在2025年6月10日戴上“抖音反诈大使”头衔的老艺术家,转头就被同一骗子连坑两次,第一次的2000元早已进了骗子口袋。
骗子的“组合拳”套路有多深?
1. 精准开场:熟人声音破心防
首次诈骗中,骗子冒充朱时茂的圈内熟人,以“侄子结婚缺现金”为由借款。这种利用人情债的剧本直击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的软肋。值得注意的是,骗子未狮子大开口,2000元的小额借款既降低警惕性,又符合熟人应急场景。而朱时茂的爽快转账,恰印证了骗子对人性的精准拿捏。
2. 乘胜追击:身份切换再收割
次日骗子冒充演员刘金山发起二次进攻,谎称在呼伦贝尔拍戏需5000元。这种“打铁趁热”的策略针对已上当人群——既然你昨天能借2000元,今天再借5000元也不难。若不是“老哥”这个称呼暴露破绽(刘金山习惯称其“茂哥”),朱时茂的损失恐再添一笔。
3. 技术加持:一人分饰多角
两起骗局背后是同一诈骗团伙,通过非法获取的社交关系链,用虚拟号码、盗用头像等手段伪造身份。如今更出现AI语音克隆技术,江苏警方数据显示,2025年利用伪声诈骗案激增210%,骗子3分钟就能生成逼真熟人语音。
“反诈大使”为何栽跟头?人性弱点被拿捏了
信任的代价太重
朱时茂坦言:“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”,这正是骗子的突破口。反诈宣传员、民警甚至都有被骗案例——2021年江苏一名反诈宣传员因担心“校园贷影响征信”被骗18万。当骗子激活人们记忆中的真实焦虑(如朱时茂对朋友急难的关切),大脑会瞬间屏蔽反诈知识。
身份标签反成盲区
作为公众人物,朱时茂的社交关系半公开化,骗子可轻易获取其朋友圈信息。反诈大使的身份更让骗子“精准定位”:你不是懂反诈吗?那就用更复杂的剧本攻克你!
防骗实战指南:三招破局“熟人”陷阱
1. 称呼细节藏破绽
像“老哥”这类非常规称呼就是警报。务必建立亲友专属暗号——家人间约定特殊问题(如宠物名字),朋友用固定昵称。转账前故意叫错对方名字试探。
2. 双重核验保安全
凡涉及借钱、转账,必须通过原存号码或视频通话核实。朱时茂若在第一次汇款前致电本人,2000元就不会丢失。谨记:真朋友不怕你确认身份。
3. 小额借款也警惕
骗子常以“应急小钱”降低戒心。超过500元一律视为高风险,立即启动“四看三问”流程:看账户是否陌生、看理由是否合理、问共同熟人、问细节漏洞。
全民反诈新防线:科技+制度的双重盾牌
AI预警拦截资金
重庆江津区的AI反诈系统已能识别异常转账。当居民刘女士遭遇诈骗时,“反诈AI语音机器人”通过96110专线秒级预警,民警火速上门拦截。
银行“熔断机制”发力
陕西邮储银行华阴支行通过客户“频繁看手机”“资金用途矛盾”等行为特征,配合警方6分钟内拦截8.5万元刷单诈骗。若朱时茂转账时触发银行风控,损失或可避免。
反诈手册20字真言
2025年6月公安部发布的《防范电信手册》提炼出20个防诈关键词:
公安部:破译的 20 个“电诈密码”,是人人防骗的“必杀技”!
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,多核实”——这恰是朱时茂用2000元买来的教训精髓。
技术让骗子如虎添翼,但人性弱点才是诈骗的根源。朱时茂的遭遇撕破了“我不会上当”的普遍幻觉。
数据显示,2025年4月全国单案被骗金额最高达百万,受害者涵盖学生、企业主、退休老人,几乎无人能免疫。
面对AI克隆语音、虚拟货币洗钱等新型攻击,反诈不再是个人战。从朱时茂到普通百姓,防御关键始终在于:承认自己可能被骗,在按下转账键前按下暂停键。毕竟连反诈大使都中招了,咱们普通人更得明白——轻信熟人不是善良,而是风险;核实身份不是冷漠,是自保。

【推广】项目分享交流群
扫码进群,获取最新项目资讯